中風要提神 照顧患者有妙計

中風是本港第四號「致命殺手」,每年平均約有三千多人死於中風。患者年齡通常在50歲以上。最令人聞風喪膽的是偏癱、感覺痲木、言語困難、眼斜、嘴歪、吞嚥困難和大小便失禁等等癥狀。那麼,中風的成因到底是怎樣的呢?

中風是指部份腦細因腦部動脈閉塞或爆裂,得不到氧氣和養分供應,喪失功能而留下神經的症狀,當一側的腦部受到損害時, 症狀就會出現在對側的肢體。

最常見的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酗酒,肥胖,精神緊張和高血壓等,其它誘發因素包括先天動脈瘤及腦血管異常,心臟病及其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三成急性中風的病人會死亡,存活的有15%完全復元,其餘的會有輕重不一的後遺症,但經過康復治療後,約90%的病人可以走路。

初期中風的病人如何妥善照顧自己?
視乎中風病人的病況,復康的工作愈早開展愈好,這樣患者能够行走和獨立照顧自己的機會愈大。中風復康開始於採用適當的床和合適的臥床姿勢, 患者必須選用一張能自動搖高或放低的病床。

典型半身不遂的病人,會出現下肢畸形,如股關節伸直和外旋,足部向下伸直,而上肢畸形則包括上臂向腹部彎曲,靠緊身體且向內旋轉,前臂關節彎曲內轉,腕和手指都是彎曲的。

【瞓覺舒適小貼示】

  1. 仰臥使用一個小枕頭, 頭不應該側向癱側。
  2. 以枕頭放在上臂與軀幹間, 令上臂向外, 與身體成60度角(減低上臂緊靠身體機會)。
  3. 伸直前臂部, 前臂外旋放在另一枕上, 手掌向上, 前臂比肩抬得高, 腕又要比前臂高, 以便減低手部水腫。
  4. 腕和手指要保持自然功能姿勢。
  5. 避免屈曲膝關節(不宜將圓枕頭放在膝後)。
  6. 維持腳掌和小腿放90度直角, 避免小腿向外旋轉, 以避免加重足下垂的症狀。
  7. 宜在足跟使用保護足跟墊(Heel Protector), 避免後跟的壓加增高, 引起褥瘡。

另外注意的是,照顧者亦需要每兩小時將患者轉身一次, 以預防骨頭突出處過份受到壓力, 引起褥瘡, 患者可使用空氣床墊以減低照顧者工作量。

中風復康自我鍛鍊

預防中風帶來的關節僵硬和攣縮變形,被動式的運動比維持良好的姿勢更加重要。當病人恢復意識時,便可以開始運動,癱側的所有主要關節都需要被動地運動,每天做三次。若情況許可,患者亦應該同時活動正常的肢體。這樣可縮短臥床的時間。

臥床過久會增加動脈血栓和肺梗塞等併發症增加的機會,同時亦增加患者依頓性,減慢中風康復的速度。

日常多練習助復原

接著患者便要學習坐起來,起先要有人扶著頭和背部,慢慢就能自己坐得直,在能坐起時, 便可以開始鍛練站立,利用傾斜床板來訓練,慢慢增加傾斜角度,以避免血壓突然降低,引起頭暈和心悸等症狀。

臥床期間應教病人作日常生活需要的活動,包括進餐,嗽口,洗澡,轉身等動作,亦要教導患者怎樣以健肢幫忙患側的手腳的運動,通常在中風後的二至三個星期,患者便能移動,站立及使用輪椅。在中風初期,照顧者可能需要使用轉移布或轉移墊幫助患者在床上轉身或從椅子上坐起來,減低照顧者體力要求,和減低肩和腰部出現疼痛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