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生仔「大把Quota」是不少人放縱生活的格言,長期忽視身體情況,心血管疾病隨時找上門。衛生署2017年的數據推算,每1000名30歲以上港人就有約百人患上心血管疾病,全球數據更是每3個人當中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相關疾病。心血管疾病往往由三高(高血脂、高血壓及高血糖)引起,即使沒有三高,身體炎症亦會引致心血管疾病,透過「長期監察」、「持續飲食護理」及「針對性治療」三招,向心血管疾病Say No!
我們的心臟平日會不斷收縮,把血液泵入大動脈,再經血管流往全身各器官,因此維持心血管健康對我們身體正常運作至關重要,其中血壓、血脂及血糖是心血管健康的三大指標,若數值過高及超標形成「三高」,即反映心血管健康面臨危機,隨時演變成心血管疾病。
真正的三高元兇 – 身體慢性炎症
三高的成因很多,與遺傳和生活習慣有關,其中慢性炎症是導致三高的主要原因。不良飲食習慣、酗酒、吸煙、情緒壓力等均會削弱身體免疫力,導致免疫力失調產生炎症。哈佛大學醫學院今年初指出,身體進入炎症狀態時,細胞激素會釋放到血液中,令各種細胞更容易黏在動脈血管壁上,形成血管斑塊令血管失去彈性。
炎症亦會破壞血管內壁,這個時候血小板以為血管受嚴重傷害被激活,蜂擁趕至受損血管壁修補,血液中的脂肪以膽固醇形式跟隨血小板黏在受損血管壁,令血脂積聚增多。
當炎症持續,越積越多的脂肪令血管壁變厚及失去彈性,形成動脈粥樣硬化,血管通道亦同時變窄,心臟需要更大力量泵血致血壓再增高,但長期高血壓亦令動脈內壁進一步破損,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血糖過高亦會令血液像糖水一般變黏,心臟需要用較大力把「黐立立」的血液泵往全身,形成會損害血管內壁的高血壓,再重演上述積聚膽固醇的輪迴悲劇,因此血壓、血糖和血脂三大指標均需密切監察。
Say No第一招:長期監察
三高沒有明顯的症狀,不影響日常生活,大部分的患者對自己病情懵然不知,往往是在做身體例行檢查時,甚或引發其他併發症才發現患病,導致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由於大部分患者不知道自己病情,成年人宜透過定期量度來監察健康狀況,家裡常備相關儀器尤為重要。
六大血液指標助你監測身體狀況
糖尿最可怕之處,是患者初中期都可以毫無病徵,但發現時長期高血糖水平可能已對體內血管神經做成很大的傷害,或出現病變,最後有機會引發許多嚴重併發症,包括糖尿眼、心臟病、腦中風等疾病。抽血是檢查血糖指數的主要方法,但原來除了血糖,還有5項心血管健康重要指標可透過驗血檢測。
尿酸
尿酸是身體的主要代謝物「嘌呤/普林」的最終代謝物,主要由身體細胞的自然分解、進食海鮮和酒精等產生。尿酸主要經腎臟排泄,健康的身體會把大部分尿酸排走,但高果糖飲食、酗酒及藥物均會令大量尿酸無法被腎臟濾走,尿酸過度於血液內積聚形成結晶,結晶沉積不但會引發痛風,更會引發二型糖尿病、三高等疾病。研究發現,高尿酸人士患有糖尿病比健康人士高至少兩倍。
血比容
血比容指血液中的紅血球比例,反映血液細胞的健康狀況,健康男士的血容比為40-54%,健康女性則為38-47%。若血比容數值過低,反映血液內紅血球不足,有可能患上貧血;若血比容數值過高,則反映血液內紅血球過多,可能患上多血症、脫水等症狀。
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又稱為血色素,是判斷貧血的一個重要指標,若發現血紅蛋白水平低於標準,即屬貧血。
血酮
血酮指血液中的酮體含量,酮體是糖的替代能量來源,是人體新陳代謝的高效燃料,一般於分解脂肪時產生,因此血酮讀數反映身體燃燒脂肪的水平。過度飲酒、糖尿病及高血糖患者的身體會出現大量消耗脂肪的不尋常情況,導致血液中的酮體過多,引發酮酸中毒症。
膽固醇
血液裡的脂肪主要為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兩種形態,膽固醇過多會令血管沉積物變多,導致血管變窄及瘀塞,導致心肌梗塞、猝死等致命疾病。
市面上驗血儀器種類繁多,但普遍僅能檢驗一種血液指標,要驗齊所有指標隨要買6部機及抽6次血,費時失事。不過,目前亦有廠商推出可一次過檢驗多項血液指標的驗血機,且價錢相宜,選購時可挑選多功能驗血機。
相關產品:
配合手機智能監察 – 藍芽式血壓計
相信大家對量血壓不會陌生,但有否因每次量血壓後要用紙筆抄低讀數感麻煩?市場上血壓計種類繁多,不論傳統的水銀式血壓計,抑或大行其道的智能血壓計,功能均大同小異,但目前有新式的智能血壓計配有藍芽功能,可以配合手機APP紀錄讀數,省卻以紙筆抄寫的麻煩,部分量血壓APP更可自動畫出血壓圖表,供用家方便了解自己的血壓水平轉變,及方便睇醫生時供醫生參考,市民選購時可考慮選購有藍芽功能的智能血壓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