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是否患了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數量不斷上升,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由1980年的4.7%,上升至2014年的8.5%,增加幾近一倍。糖尿病患病初期,因病徵不明顯,病人或會因而疏忽,到出現併發症時,病情已是非常嚴重。故此,及早檢查及注意身體變化是防範糖尿病的首要方法。那麼,我們該如何得知自己是否糖尿病患者?

兩類糖尿病患者 發病情況各異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長期高於正常標準,這病症大致上可分為兩種,I型患者為胰島素依賴型,患者缺乏胰島素,他們起病急、病情重,若停用胰島素,會引發併發症。典型病例見於幼年、患者血糖常不穩定、波動較大,血糖不易控制。而II型則為非胰島素依賴型,起病較緩,常無症狀或症狀輕微,不需要依賴外來的胰島素以作治療。一般口服的降糖藥就能控制血糖。

III
發病率<5%>95%
發病年齡0-25歲>40歲
體重通常消瘦有肥胖或超重傾向
發病情況一般較急,偶有緩慢逐漸發病
症狀症狀明顯多數無明顯症狀
穩定性不穩定相對穩定
發病方式急驟緩慢
胰島素分泌約為0減少或相對不足
治療必須用胰島素必要時使用胰島素

表一.  I型和II型糖尿病的比較

尿內含糖=患病?

很多人認為尿內有糖便一定是患了糖尿病,然而卻未必,驗尿只能輔助診斷糖尿病。要診斷糖尿病,其實必需的是檢查血液內的葡萄糖濃度。

糖尿病最初命名為只因尿內出現糖,因而稱之為『糖尿病』,實際上許多情況尿都有可能出現糖,常見的有:

  • 腎性糖尿:正常人每分鐘約有100毫克糖從腎臟排出,但經腎臟時,又被重新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因此,正常人尿中是不會有糖。當腎臟有病時,如患了慢性腎炎、腎病綜合症、老年性腎病等疾患時,腎臟的重新吸收能力會下降,便出現了糖尿。
  • 神經性糖尿:某些疾病,如休克、外傷、腦出血等,使人體處於應激狀態,引起內分泌紊亂,肝糖元大量分解,血糖濃度上升,出現糖尿。
  • 藥物性糖尿:如長期使用激素,如糖皮質激素(肥仔藥)以及嗎啡、解熱止痛藥等,可使某些人出現糖尿。
  • 妊娠性糖尿:中後期的妊娠婦女因乳腺功能活躍,增多乳糖分泌,同時因妊娠使腎臟重新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下降,都有可能使她們血糖濃度升高,尿糖增高,尿糖檢查陽性。
  • 飲食性糖尿:從食物中攝取大量的糖類物質時,可以從尿中驗到糖,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病人,因其腸道對食物中的糖類吸收過快,可出現血糖水平升高過急,糖份經腎臟排出體外。

由此可知,尿裏面出現糖不一定就是糖尿病,若在尿中出現糖時,應結合血糖濃度、臨床表現綜合分析,而後正確判斷。

檢驗血糖宜早上空腹

為確保血糖值具參考價值,檢驗血糖時宜空腹、餐後8-10小時進行,因此多於早上醒來時檢驗。

血糖升高是診斷糖尿糖的主要依據,目前多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正常人進食後,血糖上下波動在一定範圍內。糖尿病人主要檢查餐後二小時血糖。臨床正常值:空腹血糖(空腹取血測的血糖值)正常範圍為3.3 mmol/L ~ 5.6 mmol/L (60mg/dl ~ 110mg/dl),餐後二小時血糖(進食後測的血糖值)為<7.8 mmol/L (<140 mg/dl)。

  • 葡萄糖耐量試驗 (Glucose Tolerance Test – GTT)

當血糖高於正常範圍而又未達到診斷糖尿病標準者,可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OGTT應在清晨進行,禁食至少10小時,成人口服葡萄糖75克,分別於服糖前、服糖後30分鐘,60分鐘、120分鐘、180分鐘抽靜脈血做血糖測定,同時搜集尿標本查尿糖。

  • 糖化血紅蛋白A1

血液內的紅血球內含血紅蛋白(Haemoglobulin Hb)。它們會和血液內中的葡萄糖結合而成糖化血紅蛋白(HbA1c)。由於紅血球在身體只存活8-12個星期,因此糖化血紅蛋白(HbA1c)就可以顯示在過去8-12星期的血糖水平。這個指數比起血糖更能顯示糖尿病症是否受到控制。正常的糖化血紅蛋白A1 (HbA1c)的正常值為:5.89 ± 0.9% (4.99-6.79%);超過7%顯示控制糖尿的水平不佳。

確診糖尿標準因地域存異

糖尿病的確診因不同的國家或組織的要求而有不同。中國衛生部的診斷標準如下:

空腹血糖餐後二小時二次以上
尿糖陽性有典型症狀≧130 mg/dl≧200mg/dl
無症狀≧130mg/dl≧200mg/dl

 

空腹血糖半小時一小時二小時三小時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全為靜脈血漿糖)

≧125mg/dl≧190mg/dl≧180mg/dl≧140mg/dl≧125mg/dl
年齡在五十歲以上者:半小時或一小時每增加十歲需提高10mg/dl;二和三小時,每增加十歲,增加5mg/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