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負面情緒由腸道開始

時常沒來由地感到憂鬱、暴躁、負能量「爆燈」?原來心情好壞未必與大腦有關──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今年最新發表的研究指出,我們的情緒變化其實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研究發現:患有中度情緒問題的成人服用益生菌十周後,當中64%人士不但腸道變得健康,連焦慮及憂鬱的情緒問題也得到顯著改善。

人類的第二大腦 – 腸道                    

整全營養治療師陳玉輝解釋,腸和腦看似是毫不相干的兩個器官,但事實上,在胚胎神經系統形成的較早階段,兩者是起源於同一組織(神經脊)的。因此,腸道和大腦間有一條直達的雙向通道,稱之為「腸-腦軸(Gut-brain Axis)」,而腸道中的共生菌群也對這個軸線有所貢獻,三者一直在互相影響,因此有人亦把腸道菌群包括進來,稱此關係為「共生菌-腸-腦軸(Microbiota-gut-brain Axis)」。故此,腸道又常被稱為「第二大腦」。

要維持好心情,第一步就是要確保腸道健康。腸道上有無數的腸壁細胞,它們密密麻麻地排列,如同房屋的磚塊般,為我們阻擋一些不受歡迎的外來物。但當腸道菌群失去平衡,壞菌多於好菌時,腸道環境便會變差。此時,腸壁細胞之間便會出現縫隙,形成所謂的「腸漏症」。毒素、致敏原、代謝廢物、未完全消化的食物等會穿過縫隙,擾亂我們的腸道和免疫系統,甚至影響情緒。

臨床證實:多元益生菌減少負面情緒達28%

除了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外,《大腦、行為及免疫》期刊在2015年亦刊登了一項臨床研究,邀請了40名人士分成兩組,一組每天服食由八種菌組成的多元益生菌配方,另一組則服食安慰劑,為期四星期。結果發現,實驗結束後,益生菌組的負面想法及憂鬱情緒分別減少達28%及26%,而安慰劑組則沒有顯著改善。

 適當地補充益生菌,有助減輕壓力、焦慮和憂鬱等情緒問題,其原理主要有兩個:

促進快樂荷爾蒙形成

多巴胺(Dopamine)和血清素(Serotonin)都是神經傳導物質,負責將興奮及開心的資訊傳遞,因此又被稱為「快樂荷爾蒙」。人體內的多巴胺由腸和腦神經各負責生產一半,而高達90-95%的血清素都由腸道製造──腸道可以說是主宰著我們的喜怒哀樂。2015年,一份發表在《细胞》期刊的研究顯示,腸道菌的代謝物能促進腸道細胞分泌血清素。相反,一旦壞菌肆虐,腸道就未必能正常生產多巴胺和血清素,從而令我們長期處於憂鬱焦慮的狀態。

調節壓力荷爾蒙分泌

人在面對精神壓力時會分泌一種稱為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的物質,用於調節身體對外來刺激的反應,因此腎上腺皮質醇又被稱作「壓力荷爾蒙」。適度及短暫的壓力是健康的,能促使我們積極行動、正視及解決問題。然而,現代都市人面對的壓力比原始人多,持續的時間亦較長,使腎上腺皮質醇的分泌長期處於高水平狀態,令我們的身體沒有足夠的喘息機會。維持腸道菌種平衡就能調節腎上腺皮質醇的分泌,減輕我們的壓力。2011年,一項刊登於《英國營養學雜誌》的研究發現,益生菌(瑞士乳桿菌和長雙歧桿菌的組合)能夠減少焦慮行為表現和降低應激水平(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

隨著愈來愈多研究證實有效改善情緒──相信在可見的未來,益生菌很快便會在情緒病(如抑鬱症)治療的範疇擔當更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 Quigley E. Faculty of 1000 evaluation for Probiotic Bifidobacterium longum NCC3001 Reduces Depression Scores and Alters Brain Activity: a Pilot Study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F1000 – 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 of the biomedical literature. 2017;
  2. Steenbergen L, Sellaro R, Hemert SV, Bosch JA, Colzato L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test the effect of multispecies probiotics on cognitive reactivity to sad mood.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2015;48:258–64.
  3. Yano JM, Yu K, Donaldson GP. Indigenous bacteria from the gut microbiota regulate host serotonin biosynthesis. Cell. 2015;161(2):264-276.
  4. Messaoudi MCAB, Lalonde R, Violle N, Javelot H, Desor D, Nejdi A, et al. Assessment of psychotropic-like properties of a probiotic formulation ( 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R0052 and Bifidobacterium longum R0175) in rats and human subjects.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0;105(05):7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