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醫學研究系列 (六) 癌症 – 真實病例

根據香港防癌會指出,2018年,全球患癌新症數字約1,800萬,當中死亡人數高達950萬,反映世界正受癌症威脅,故此醫學界一直積極研發各種改善癌症及其症狀的可行方法。

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創始人徐克成教授及其團隊,於2019年發表《氫氣控癌理論和實踐》一書,當中詳細報告了82例癌症病患者,使用氫氣作輔助治療後的反應。以下節錄書中兩宗癌症病例:

氫氣改善癌症症狀個案1

病者:男性

年齡:64歲

病發過程:2017年11月確診患上肺腺癌,於2018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間,分別進行4次化療加1次放射性治療,但由於出現骨轉移鈣化,加上白血球跌至2,400(正常數值為4000-10000個/ 立方毫米),故停止繼續化療;而腫瘤標記CA125,最高達200單位,治療期間徘徊45單位水平。

改用氫氣作輔助治療:患者於2018年4月尾,開始接受每天6小時的吸氫治療。

23天後:情況没有明顯改善,腫瘤標記CA125維持45單位。

50天後:腫瘤標記CA125下降至24單位(正常值是小於35單位);骨轉移病灶略有縮小(見下圖)

65天後:腫瘤標記CA125進一步下降至18單位;骨轉移病灶轉為鈣化。

7個月後:結合練氣功、游水、吸氫輔助治療,腫瘤標記CA125維持在正常水平,骨轉移情況穩定。食量恢復至病前水平。

64歲男患者進行吸氫輔助治療7個月,期間結合練氣功、游水等運動,腫瘤標記CA125維持在正常水平,骨轉移情況穩定,食量恢復至病前水平。

氫氣改善癌症症狀個案2

病者:女性

年齡:54歲

病發過程:2016年10月確診患上肺鱗癌。肺鱗癌主要位於支氣管與主氣管交界,是最常見的肺癌類型。標準攝取值(SUV)*為18.57,且有淋巴結轉移。患者不可進行標靶治療,原因是肺鱗癌難以找到「靶點」。

*標準攝取值(SUV)與腫瘤惡性有關,一般來說,腫瘤惡性程度越高,SUV值越高。數值小於2,提示為炎症發生;數值大於10,提示為腫瘤發生

配以氫作輔助治療:患者每天吸氫至少4小時。

持續1周後:咳嗽減少,呼吸更暢順。

1個月後:進行30次放射治療,治療期間沒嘔吐、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

2個半月後:接受正電子掃描(PET-CT)檢查,肺部原先病變有所改善。

約4個月後:病理檢測結果顯示未見腫瘤存在,近2年半內#「無病生存」。

54歲女患者持續1個月每天吸氫作輔助治療,再配合30次放射治療,治療期間沒有出現嘔吐、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2個半月後:再接受正電子掃描(PET-CT)檢查,發覺肺部原先病變有所改善。

#「無病生存」,意指所有腫瘤病灶消失;無新病灶出現;腫瘤標記物水平正常;至少維持4週

資料來源:徐克成(2019)《氫氣控癌理論和實踐》。廣州。羊成晚報出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