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楚可分為快痛與慢痛?大腦神經決定疼痛程度

網上曾瘋傳一個「痛楚等級表」,把痛的程度分為十二級,而令人吃驚的是,分娩在排行榜上只排第八級,最痛楚的竟然是三叉神經痛。然而,為什麼會產生疼痛的感覺?疼痛的產生和傳導相當複雜,是身體不可缺少的防禦機能及維持生命所必需的警報裝置。

愈強刺激 愈感疼痛?

疼痛源於組織的損傷,繼而身體產生一些疼痛物質,刺激疼痛的感受體。這些化學物質的刺激在神經細胞中轉變成脈衝,經Aδ與C神經傳導至脊髓、腦幹、視丘和大腦,而決定個人對疼痛的反應是大腦。影響疼痛認知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個人的主觀、過去的經驗、發生時的狀況、情緒等等,因此疼痛的強度,不一定與刺激的大小成正比。

當身體組織受傷害時,無論是被蚊叮、灼傷或撞創,會發生炎症。致炎物質會從組織中溢出;縱使濃度極低,都足以引起疼痛。這些物質種類很多,包括胺類、蛋白分解物質,多呔、前列腺素、氫離子等等。

組織胺的功能在於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令微細的血管出現細小的孔,令血液內的白細胞和抗體等等能從血管進入組織處。前列腺素則被稱為助痛物質;雖然它本身並不會引起疼痛,但會促進炎症的形成。炎症目的在於增加局部白細胞、抗體和免疫因子的群集,保護組織、清除廢物和作適當的修復。

而溢出的物質當中,有些成份(如氫離子)刺激特異性的感受體──這些成分有針對性,只對某一刺激產生反應。在身體皮膚有不同的疼痛感受體,在受到刺激後,便會通過不同的神經傳導。機械性傷害感受體(傳導觸覺和壓力)主要通過Aδ神經纖維傳導。

痛楚傳導分兩種 腦啡呔負責止痛

疼痛神經由兩種不同神經傳導,由於Aδ神經纖維的傳導的速度較C為快,故此,傷者可感覺到兩種不同的痛:快痛和慢痛。

快痛亦稱為第一次痛,是由Aδ纖維首先傳導。它具有明確的範圍;疼痛尖銳但短暫,慢痛又稱為第二次痛,較快痛稍遲出現。疼痛的範圍不確定、且持續的時間較長,呈腫痛。

疼痛通過Aδ和C神經傳導至脊髓的後角;通過內側和外側系統到達大腦:外側系統含有大量Aδ纖維,參與傳導銳痛和擔負逃避的任務;內側系統主要含有C神經纖維,影響自律神經,能引起不愉快等情緒變化。

粗大細小神經角力 決定痛楚程度

縱使疼痛傳導至脊髓,然後上行,通過視丘,到達大腦,但並不是所有疼痛的訊息都會送上大腦。

在1960年Patrick Wall 和Ronald Melzack提出「閘門理論」。他們認為疼痛感是粗大和細小神經傳送訊息的互相角力。粗大神經負責傳導訊息,細小神經則是負責傳送傷害性的訊息。當粗大纖維活性較高,患者便不感疼痛。相反,當細小神經活性較高,患者便感疼痛。

除了有抑制疼痛神經纖維外,身體亦會產生止痛物質。這些物質被稱為內源性嗎啡物質,名為腦啡呔。目前已確認的有20多種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