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ega-3-as-an-anti-inflammatory

對抗病毒先要抗炎

近數週,港人一直忙於防疫,搶購口罩、消毒用品或補充維他命等…,但很少人想到,要裝備自己面對疫戰,更重要在於「抗炎」。

病毒入侵,最可怕的後果 – 除了可以複製病毒、破壞組織外,更可造成連串過激發炎反應,導致組織或器官不可逆轉的損害,嚴重者更可致命。因此,我們必須為身體抗炎,以減低中招機會;或中招後亦可減低惡化風險。

免疫抗敵可帶來過激發炎

要了解病毒與發炎的關係,先認識人體的免疫機制。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略分為兩道防線,第一種是專一性較低的先天性免疫(Innate Immunity),偵測並分解侵入的病原體。同時,透過細胞素(Cytokine)等分子引起「發炎反應」、召集免疫細胞,集中火力清除外患。先天免疫相關的白血球包括: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等等。

若這一道防線沒能達成目標,後天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便會被活化,以 T 細胞和 B 細胞族群合作,產生具針對性之抗體、以及辨識能力的殺手細胞,更徹底地消滅特定敵人。

人體免疫細胞就像是各有功能的士兵。面對多種病源,這兩道免疫防線可提供良好的保衛效果。但當敵人過於厲害時,軍隊不得不增強火力,引爆更具殺傷力的「發炎反應」,連帶亦對自身免疫帶來極大傷害,導致激烈炎性疾病,須接受風險極高的治療方案,甚或危害性命。2003年沙士肆虐期間,許多中招病人因對抗SARS,引發體內過激的炎症,逼著接受高劑量的類固醇治療,導致極嚴重的骨枯後遺症。

奧米加3 – 研究証明是體內抗炎高手

奧米加3是人體不能自制的必須性脂肪酸,經代謝後可被轉化為EPA、DHA、及抗發炎的前列腺素。它可助對抗發炎、增強免疫及預防心血管及關節等炎症。長期病患者由於身體器官容易出現退化和引發各種炎症,包括糖尿病、心血管栓塞、關節痛、或各種免疫失調問題。其體內出現不同程度相關炎症,補充奧米加3,有助抵禦身體發炎,改善炎症痛症,提升免疫功能,減低感染病毒的風險。

而2017年國際臨床實驗醫藥期刊亦發表研究,指急性肺損傷及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病人補充奧米加3後,有助改善他們過激發炎反應,值得推薦(註1)。

系統綜述及綜合分析: 奧米加脂肪酸對急性肺損傷及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的療效
2017年國際臨床實驗醫藥期刊亦發表研究,指急性肺損傷及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病人補充奧米加3後,有助改善他們過激發炎反應,值得推薦。

資料來源:

註1:Effect of omega-3 fatty acids on acute lung injury and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y Ying Chen, et al, Int J Clin Exp Med 2017;10(12):15920-15926

www.ijcem.com /ISSN:1940-5901/IJCEM0056992

相關產品

磷蝦油含豐富奧米加3,它的脂肪酸屬磷脂型,易溶於水,較易進入細胞和輸送到全身,為人體所利用。研究發現,磷蝦油的吸收利用率(Bioavailability)比魚油高近1.5倍。個別器官如心臟,磷蝦油的吸收利用率甚至比魚油高約96%(EPA)和42%(DHA)。磷蝦油取於南極深海,不受重金屬污染。磷蝦是食物鏈底層,大大減低吸取有害重金屬的風險。

Paradox是英國品牌。100%天然、純淨。原材料提取自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小型魚,加入特級初榨橄欖油,含豐富Omega-3,促進心血管、關節、視力及腦部健康。

相關文章

相關專題

健康攻心計

益生菌提升免疫力,降低感染肺炎。

武漢肺炎持續,香港亦受波及,感染人數已超過四十宗。由於疫情未受控制,加上隱型病者防不勝防。市民除用口罩及消毒用品防備外,亦要提升個人免疫,做好抗疫措施。

 

日前大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https://news.ebc.net.tw/news/health/196806),建議市民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益生菌」,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繼續發生細菌感染。專家組成員李蘭娟表示,當人體呼吸道出現缺氧的情況,腸道的細菌也會出現缺氧,導致微生態紊亂。當出現此情況,容易出現細菌群移位導致繼發感染。有些病人不是死於疾病的感染,而是死於繼發細菌感染。因此,要在早期就預防,用微生態平衡可減少繼發感染。

 

益菌可防預腸滲漏,強化免疫系統:

近年,科學家已愈益發覺益生菌對維繫人體健康十分重要。人體內有10萬億細胞,但細菌卻多達十倍,達100萬億。換句話來說:人是由細菌組成的。無論我們健康與否,身體內外都佈滿細菌,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擁有足夠的益菌,用以對抗惡菌。

 

科學家更發現益菌除了有助腸道平衡,改善許多消化及腸道症狀(如腸易激綜合症及肚瀉)外,與我們免疫防衛機制息息相關。假如體內菌種失衡,惡菌當道,可讓我們出現腸道滲漏(Leaky gut)──腸壁原本緊密連接的細胞,會受惡菌損害,出現隙縫及滲漏。原本不應進入身體內的較大粒或未完全消化的蛋白或有害物質 (物質包括病毒、細菌、及擾亂免疫系統的致敏元兇),便會如入無人之境,穿透進入腸道血液內。增加體內益生菌,便可以阻截腸滲漏問題、有助強化免疫力及防範各種敏感症。

圖左:當惡菌當道,腸道出現腸滲漏,有害物質包括病毒、細菌、及會擾亂免疫系統的致敏元兇,會乘機進入血管,引致免疫系統失調。

圖右:補充多元益生菌後,可改善腸道滲漏。

 

相關產品

Ecologic Barrier多元益生菌含50億活性益生菌,8種益生菌相輔相成,通過多項科研實證,多元益生菌有效平衡腸道菌種及促進免疫機能:Ecologic Barrier能提高B免疫細胞活性,有抗發炎作用,亦可改善過敏症狀,阻止食物中的致病和過敏物質入侵,能夠預防因環境或食物過敏引起的濕疹。

壓力會增加體內皮質醇水平及發炎因子,阻礙自身免疫功能。要有效抗疫,減壓亦是一大重點。研究發現,優質品種的益生寧®可透過腦腸軸的機制,有效調節體內血清素及皮質醇分泌,改善情緒;另一方面,亦可有效防護腸道屏障,阻截病菌病毒等有毒物質從腸道入血液及細胞組織。

每粒含有:100億益生菌及450毫克螺旋藻,有助維持腸道健康。特別加入的益生元,更有助提供益生菌養分,加促及幫助腸道益菌持續生長,提高益生菌與壞菌的競爭力。

100億益生菌結合薑黃,有助維持腸道健康及保護肝臟,發揮消炎和抗氧化的作用。特別加入的益生元,更有助提供益生菌養分,以加促及幫助腸道益菌持續生長,提高益生菌與壞菌的競爭力。

相關文章

 

相關專題

氫鬆・消腫・抗頑症

相關視頻

香港疫情進展了數周,開始出現社區感染。我們除了防疫外,亦要加強自己的抵抗力,才能戰勝病毒。最近,外國調查發現,武漢肺炎入院患者平均為五十歲以上人士。如果本身有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更是高危一族。因此,改善體質非常重要。近年,科學家發現飲用氫水對於增加免疫力及減輕身體炎症非常有效,簡直是其中一個理想的抗疫方法。

Q1 氫在抗疫方面有何優點?

當人體受到病毒入侵,病毒會不斷複製及破壞人體的細胞組織,造成損傷;另外,病毒亦會刺激體內的免疫機制,動員全身的白細胞抗敵,產生發炎反應。發炎本是好事,可助消滅病毒,但許多時發炎反應過激,使自身的細胞組織造成極大傷害。情況就免疫自衛軍用了過猛火力對付敵人(病毒病菌),但同時也把體內的無辜平民(正常細胞 / 組織)也傷害了,嚴重時甚可危及性命。

是宇宙中最細小的抗氧化分子,能輕易迅速進入皮膚、黏膜、骨骼,甚至可穿過血腦屏障,對抗活性氧的侵害,一方面可助減輕及修復病毒病菌對身體造成的損傷:而且亦可減低促炎因子的分泌,紓緩體內的炎症反應。2018年一份新研究顯示,氫氣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肺功能衰退、肺氣腫、減少促炎因子分泌等,證明氫氣對COPD的抑制和治療作用 (註1)。

Q2 氫相比其他維他命及抗氧化劑有何分別?

近數十年,科學界發現抗氧化劑是提升人體免疫力最重要因素之一,故提倡人們多吸收一些功效高的抗氧化劑,包括維他命C、維他命E、兒茶素等。氫與這些抗氧化劑最大的分別:

  1. i) 它比所有抗氧化劑更細,例如是維他命C的1/ 87,是維他命E的 1/216。由於體積小,可讓身體吸收得更快更高效。
  2. ii) 研究發現氫分子不單抗氧力高,還有助激活體內其他抗氧化劑,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另外,活性氧亦分好與壞,氫可針對毒性氧才攻擊,對身體不會造成任何副作用。

Q3 飲氫水、吸氫氣和浸氫浴有何分別?

飲氫水、吸氫氣及氫水浴是氫分子治療的三種主要形式。飲氫水直接進入消化道、腸胃、內臟,可針對改善消化系統、平衡內分泌、促進新陳代謝,是保健強身之選;氫氣的濃度更高,較適合慢性病患者使用;吸氫時,氫分子從呼吸道向下走入肺部;向上則由嗅覺通道到達大腦,故對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疾病作用更佳。氫水浴直接大面積接觸全身皮膚,對於患有皮膚性炎症者,如濕疹、牛皮癬等患者效果更佳。

Q4 如何飲用氫水才有療效?

飲氫水的建議用量:每天最少飲用1.5公升濃度於500ppm以上的氫水。

吸氫氣的建議用量:家用 – 每日4小時,每分鐘300毫升,醫用 – 每日2小時,每分鐘600毫升。

浸氫浴的建議用量:每日浸用20分鐘

註1:Lu W, Li D, Hu J, et al. Hydrogen gas inhalation protects against cigarette smoke-induced COPD development in mice. J Thorac Dis. 2018;10(6):3232-3243.

 

相關文章

 

相關專題

氫鬆・消腫・抗頑症

 

相關視頻

 

如想了解更多氫的資訊,請按此處

 

 

抗氧化除了導致皮膚衰老,更與身體慢性發炎息息相關。自然腫瘤學教授Dr. Mark Sircus AC., OMD, DM (P)於日前發表文章,表示冠狀病毒正向全球急速擴散,坦言難以預測病毒何時受控,至於影響的程度有多大,則取決於冠狀病毒的傳播範圍和致命性,預計未來2-4星期內將會更加明顯。

文章來源:https://drsircus.com/general/glutathione-against-the-coronavirus/

預防勝於治療,增強免疫力是我們抵禦病毒的第一道防線,故此,我們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把握黃金時間免受到感染外,Dr. Mark Sircus更建議加強我們體內的穀胱甘肽(Glutathione,簡稱GSH)含量。

什麼是穀胱甘肽

穀胱甘肽(GSH)是人體最強的抗氧化劑,亦被譽為抗氧化劑之母(Mother of all antioxidant)。它是一種硫化物的酵素,具有漂浮及黏附能力,可以將體內的毒素黏附並移走,故亦是人體重要的天然清除劑,諸如細菌,病毒和真菌之類等異物,都可以迅速清除。

提升免疫力,增強白血球

GSH是人體防禦機制中重要關鍵,它可確保免疫系統有效運行。如缺少它免疫系統會處於弱勢及不平衡,易受感染。因為病毒或細菌入侵人體,免疫系統便需要依靠GSH識別並清除。 GSH是基本的第一道對抗病毒及病菌的防線,包括現時肆虐中國的冠狀病毒。

更重要是,穀胱甘肽可以滋養,保護和增強我們的免疫系統。研究指出,穀胱甘肽能夠保護免疫細胞的保護膜,並加促免疫細胞增殖,達至攻擊細菌和病毒的目的。穀胱甘肽亦有助促進白血球功能,特別是淋巴細胞中的T細胞,它是我們免疫力的核心,能夠針對病原體、病毒和細菌感染等作出免疫反應。

維持維他命C的正常運作

坊間不少人建議,服用維他命C以增強抵抗力。但Dr. Mark Sircus指出,當體內没有充足的穀胱甘肽,免疫系統便無法正常運行,而維他命C和E則需要依賴穀胱甘肽,才可在體內正常運作。

缺乏穀胱甘肽的影響

穀胱甘肽直接關乎到我們的抵抗力,但它會隨著年紀增長和患病而遞減[1],此外,不良的飲食習慣、慢性病,感染病毒和持續的壓力,均會導致穀胱甘肽進一步下降。

穀胱甘肽的水平含量與我們壽命息息相關,數量失衡亦與多種疾病有關連,如癌症、衰老、囊性纖維化、心血管、炎症、免疫、代謝、神經退行性疾病等[2];沒有足夠的穀胱甘肽,人體會積聚毒素和酸殘基,迅速退化,過早衰老,更容易因病毒和細菌感染而死亡。

如何吸收穀胱甘肽?

硫(Sulfur)可加促穀胱甘肽的合成,主要來自牛肉、魚、家禽、大蒜、蔥和洋蔥等,但研究指出,除了急凍食物,加工食物、醃製食物、乳製品、香料等,均會大大破壞、或只含有極少量穀胱甘肽,故此以都市人的生活習慣(加工食物為主,新鮮食物為次),根本難以滿足身體對穀胱甘肽的需要。

相關資料來源:https://duramental.de/en/was-sie-ueber-glutathion-wissen-sollten/

此外,正如上文所指,穀胱甘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組成,不少食物中的半胱氨酸會因以下因素受到破壞,亦是我們難以透過普通食物吸收完整穀胱甘肽的原因:

吸收困難的原因常見食品(肉、雞蛋、洋蔥)牛乳
胃酸/ 腸道細菌食品的半胱氨酸屬於單一結構,落單?的分子到達細胞已被胃酸和腸道細菌破壞。食品中的半胱氨酸屬於兩個分子相連的結構,能抵抗胃酸和細菌,但會在加工過程中受到破壞。
高溫以未經烹調的方法進食,可在進入腸道前保持半胱氨酸的完整性,但進入人體後難免被破壞。

加上進食未經烹調的食物,會有衛生問題,不建議採用。

牛乳經過高溫消毒才適宜飲用,而半胱氨酸遇熱便會受到破壞。

 

來自美國的Vital Whey 乳清免疫蛋白奶粉,提煉自天然放養的牛隻牛乳,無基因改造,以草餵食,且沒有被注射過任何催生藥物。

為提升身體吸收率,Vital Whey以獨特技術提煉牛乳,毋需進行高溫消毒下仍能確保食用安全,讓內含的谷氨酰酸、半胱氨酸及甘氨酸可順利進入人體,成為最強的抗氧化劑。

 

Vital Whey 乳清免疫蛋白奶粉
可抵抗胃酸/ 腸道細菌?提煉自牛乳,蘊含的半胱氨酸屬於兩個分子相連的結構,能抵抗胃酸和細菌。可耐高溫?以獨特技術提煉牛乳,不經高溫消毒仍能確保食用安全,讓半胱氨酸得以保全。

 

隨著確診數字不斷上升、防疫物資短缺均令不少港人增加壓力,但在搜羅相關用品之餘,亦宜從內在提升免疫力,才能配合相應用品達至最強的防疫效果。


[1] Joseph Pizzorno, ND, Editor in Chief. Glutathione. Integr Med (Encinitas). 2014 Feb; 13(1): 8–12.

 

[2] Nazzareno Ballatori, Suzanne M. Krance, Sylvia Notenboom, Shujie Shi, Kim Tieu, and Christine L. Hammond. Glutathione dysregulation and the etiology and progression of human diseases. Biol Chem. 2009 Mar; 390(3): 191–214.doi: 10.1515/BC.2009.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