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腳無得醫?解構四個足部知識謬誤(上)

當足部有痛症時,第一時間必定是尋求治療的方法。然而,若果對病症抱有錯誤的觀念,便有可能得不到適切的治療,甚至加重症狀,身體難以保持健康。故此,擁有良好而正確的健康觀念和知識非常重要。以下四個足部問題均十分普遍,一般人卻對其產生不少謬誤。

  1. 拇趾外翻非全為後天形成 手術後或會復發

正常的大拇趾會外偏10至15度,若超過20度就叫做『拇趾外翻』。

拇趾外翻的成因最主要包括遺傳、足部生物力學的異常及穿著鞋子不當等。其他較少見的成因包括神經系統毛病、風濕病及創傷。足部的生物力學異常是引起拇趾外翻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研究顯示足弓很高或完全扁平者很少會有拇趾外翻。拇趾外翻多見於足部寛扁,特別是第一蹠骨內翻和第一、二蹠骨交角增加者。若蹠趾關節呈圓狀,則拇趾外翻程度通常較嚴重。

常見謬誤:

有人認為拇趾外翻是後天形成,不穿高跟尖頭鞋便不會有拇指外翻。然而,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72 %拇趾外翻都是由母親遺傳的,但毛病的程度可以有別於母親。拇趾外翻的患者多為女性。穿尖頭鞋只是後天誘發拇趾外翻因素之一。

而另一謬誤則是認為拇趾外翻可以做手術根治問題。其實,外科手術療法可有效矯正拇趾外翻的角度,然而仍有機會復發。要維持手術效果,患者需於手術後使用矯形鞋墊和晚間拇趾外翻工具。

護理方法:

Hallufix 24小時拇趾外翻矯正器具備彈性繃帶,有利於矯正拇趾外翻角度;預防及治療挴趾外翻,研究發現,矯正角度最高可達20度。在夜間,配戴拇趾外翻夾板有效控制拇趾偏歪角度。

  1. 平底鞋可致足跟底痛

足底筋膜在中年(40歲)後開始退化,失去彈性。皮下脂肪墊也開始變薄,若加上體重增加,突然走路過多或參加彈跳性運動,便容易引起足底筋膜勞損,發炎致痛。

一些內在因素如扁平足、高弓足、足底肌腱過短亦可導致足底筋膜炎的出現。足跟底痛是足後跟眾多疾病的總稱,多由足底筋膜炎及脂肪墊萎縮所引起。慢性足底筋膜炎屬於炎症反應,主要由反復的微型拉傷引起,患者一般要經常站立及走路,鮮有休養機會,傷後較難復元。

常見謬誤:

有人或會認為骨刺導致足跟痛,中年後常有跟骨刺,不管骨刺大小,與足跟底痛是沒有絕對的關係。若包著骨刺的蹠囊有損傷,便會造成蹠囊炎,這才是導致足跟底痛的原因。

另一謬誤則是以為足底痛要穿平底鞋,才可幫助減痛。然而,穿一般平底鞋有可能是導致足跟痛的元兇,因為平底鞋多無足弓承托,變相過度拉緊足底筋膜;要改善足跟痛,適宜穿著矮踭鞋(約寸半高),此高度下足底筋膜的拉力最為合適,如能配合矽膠鞋墊則效果更佳。

另外,有謬誤指足跟痛要少走路多休息,運動多反而累事。足跟痛是一種足筋膜發炎的癥狀,適度的運動,如短途走路可為足筋帶來適當壓力,促進復原。但切忌運動過量,因可致足筋反覆拉扯受創,減慢復原。

護理方法:

ReLive足腱牽拉器拉長腿部的筋腱和韌帶,增加關節的活動幅度,減低關節受傷的機會及促進受傷關節的復元。而Thera-Band足底滾軸按摩棒則能紓緩足底筋膜炎、足底疲勞及骨刺引起之不適。若要鍛煉肌肉,則可以使用Thera-Band彈性練力圈改善一些寬扁腳,從而減低足跟底痛的復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