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多約於五十歲出現,故此一些人將此類肩膊痛稱為「五十肩」,然而肩膀痛有很多類型及成因,亦未必一定於五十歲才病發。這種常見痛楚約影響7至8%的人口。對於經常要把手舉高於肩膊的人,如網球運動員和汽車修理員,發病率更高達30%。
日常生活經常都要用到肩關節:簡單如走路時,肩關節都需要活動以平衡身體。刷牙、洗臉、梳頭、穿衣、拿公事包、水杯或餐具等都需要它效勞,活動幅度非常大。事實上,我們很難找到一些活動不需要肩部參與。
患肩部撞擊症關鍵:肩峰與肱骨頭間隙
由於肩關節活動頻繁,因此將肱骨穩定於肩關節內是必需的,負責穩定肩關節四條肌肉。這條肌肉分別為棘上肌、肩胛下肌、棘下肌和小圓肌,均止於肱骨端(見圖)。它們在上臂肱骨處形成環狀組織,像衫袖一樣,因此稱為肩袖,收縮時則控制關節上提和旋轉等活動。
在棘上肌之上,有一塊名為肩峰的骨骼。後者像上蓋一樣,保護著肱骨頭。重要的是肩峰與肱骨頭的距離很窄,通常都只有6、7毫米,肩袖的組織則厚約5-6毫米,安全空間很小。這個狹窄空間就是引起肩袖撕裂和肩部撞擊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棘上肌經常受牽拉 可令筋腱發炎
棘上肌處於肩峰和肱骨頭之間,當肩峰與肱骨頭的間隙細小,棘上肌筋腱拉傷的機會便會增加。肩峰的大小、形狀、患者日常姿勢和活動會影響間隙大小。因肩峰的形狀可能令間隙變小,棘上肌腱一旦發炎,肩關節便難以向上舉。圓背(俗稱「寒背」)亦影響肩峰下的間隙,手臂可舉起的幅度變得較小。當斜方肌過勞或軟弱無力時,肩胛骨會向外和前移,令肩峰更貼近肩袖組織,引起肩部撞擊症。
棘上肌過份受力,亦可引起筋腱與肩峰磨擦。棘上肌負責將上臂外伸,以及抗衡肱骨下墜,若棘上肌需要經常收縮和用力,就可能出現毛病。同樣若手部經常拿重物,棘上肌和筋腱經常受到牽拉,筋腱就會發炎,引起疼痛。
25歲以下患者
| 因為棘上肌重複和持續收縮,筋腱或會水腫和出血,增加棘上肌筋腱體積,令棘上肌易與肩峰和韌帶磨擦,影響手臂上提的幅度。痛楚在手臂外展60-120°出現,由於上舉時困難和疼痛,因此痛症又被稱為肩關節撞擊症。 |
25-40歲患者 | 若情況持續,棘上肌就會慢慢纖維化和變厚,肩峰下間隙減少,增加肩關節撞擊的機會,減低肩關節活動的幅度。 |
超過40歲患者 | 若棘上肌重複持續用力,筋腱與肩峰磨擦增加,最終令棘上肌筋腱慢慢撕裂。情況正如一條麻繩(棘上肌)放在一塊石頭(肩峰)上來回磨擦一樣,麻繩最終會撕裂。當棘上肌腱拉裂,會減低其穩定肱骨的功能。三角肌收縮令肱骨向上移,因此外展肩關節時,肱骨頭就會上移,加劇骨頭與喙肩弓撞擊肩關節的活動幅度,引起疼痛。 |
與此同時,肩袖組織與肩峰下磨擦令肩峰前的韌帶受到過份的牽拉。肩峰下最後形成骨刺,出現退化。肩峰下的間隙變得更窄,肩關節活動幅度大幅減少。
棘上肌筋腱拉傷──多見於需要經常高舉前臂和拿重物人士:
- 網球、泳手、排球員
- 工作上的需要,經常高舉雙手:清潔工人、油漆工人及搬運工人
- 偶爾用力,如搬運傢俬和大掃除,增加棘上肌與肩峰磨擦的機會,引起疼痛。
- 經常需要將肩向外和向前移動:廚師、收銀員、理貨員、教師
- 寒背,患上肩關節撞擊症的機會較高
在初發時,患者只感覺肩關節不適,有些悶痛。若患者減低工量或有適當的休息,肩痛會慢慢消失。但若工作量持續不變,或肩關節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疼痛便會增加。
疼痛多位於肩關節前和側方,痛楚於上舉手臂時突然加劇,在手放下時,肩部會感覺強烈痠痛,患者更會發覺進行簡單動作時(如開燈、刷牙、穿衣等)都會加劇痛楚。大部分都會在晚間痛醒,為了避免晚間的痛楚,一些人甚至選擇坐在椅上睡覺。若肩袖拉斷,患者不能將手提舉過肩,因痛楚通常十分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