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 小百科 | 多飲氫水 + 食益生菌,強壯你的腸胃!
一般人印象中,腸胃炎只在夏天高發,但近年香港氣候反常,即使秋冬期間也有機會高溫多雨,使得腸胃炎肆虐不分季節,全年都有食物中毒病例出現。腸胃炎指胃、小腸或大腸發炎,從而引起嘔吐、腹瀉和發燒等症狀,後果可大可小,日常飲食須多加注意衛生。
腸胃炎 vs 腸胃敏感
一般而言,腸胃炎(Gastroenteritis)可分為急性腸胃炎和敏感性腸胃炎兩大類:
急性腸胃炎:
急性腸胃炎多數來勢洶洶,通常由進食受過濾性病毒或細菌感染的食物引起,亦即所謂「食物中毒」。食物處理過程不當、在室溫內存放過久等,都有機會滋生病菌。
敏感性腸胃炎:
又稱腸胃敏感,是對部份食物產生過敏反應,例如﹕蛋、蝦蟹、牛奶等食物,因而出現腸胃發炎症狀。
食咩野最醫肚?
腸胃炎發作完一輪,往往有諸多戒口,那除了清粥還可以吃什麽?美國内科醫生推薦急性腹瀉14天以內食用“BRAT”等簡單流質食物,BRAT分別代表香蕉(Banana)、米飯(Rice)、切粒蘋果(Apple)和方包(Toast)。這類食物易消化,大多數人都能接受,且纖維素含量低,有助腹瀉患者補充營養、儘快恢復。
發病初期則應注意,不宜飲牛奶或食用乳製品、生鮮蔬果、全麥麥包、咖啡、濃茶和煎炸油膩、辛辣食品,病癒後再逐漸恢復平常飲食。

識飲水,比吃止瀉藥更有用!
肚屙不止,食完止瀉藥就萬事大吉?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不能真正改善腸胃炎症,更會令腸道蠕動減慢,病菌有機會滯留在腸道繼續繁殖,而延長病者的帶菌狀態。如無必要,最好少用止瀉藥,小童及長者尤其需要避免。
其實,「上吐下瀉」是人體免疫系統的排毒機制,只要身體排走病菌,腸胃炎就能自然痊癒。腸胃炎期間,人體會大量流失水分,有機會出現脫水的情況,所以患者要注重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直至病菌完全排出為止。不過,如何飲水也有講究,一下子狂飲太多水反而會加重腹瀉,甚至出現「屙水」現象。最佳方法是每隔5分鐘喝一小口水,既防止缺水,亦不至於刺激腸胃。
加入氫分子的氫水(Hydrogen Water)就非常適合腸胃炎病人飲用。炎症與自由基氧化作用息息相關,研究發現,氫水可有效清除發炎部位的毒性自由基,減輕腸道發炎症狀,保護腸胃粘膜。另外,氫能激活腸道免疫細胞,共同對抗腸道壞菌,加速新陳代謝,將毒素排出體外。腸胃較弱或容易敏感的人,平日多飲氫水,也能增強腸道免疫力,維持腸道細菌平衡的健康狀態。
如想了解更多關於氫的資訊,請按此處。
益生菌提升腸道免疫力!
另有研究發現,補充益生菌亦有助腸胃炎康復。益生菌(Probiotics)指可以促進腸道菌種平衡、增加宿主健康效益的微生物,是對人體有益的細菌。益生菌奪走害菌的營養源和生長空間,產生有機酸等抑菌代謝物;還能刺激免疫系統,增加抗體巨嗜細胞等活性,因此能有效抑制害菌,調節腸胃環境。
醫學資料庫(Cochrane Library)在2010年分析了63份益生菌對腸胃炎的臨床研究,共計8014位參與者。研究發現,益生菌能減少腹瀉時間平均約25小時,並能減少約60%持續腹瀉4日或以上的風險。
此外,益生菌亦有助減少抗生素引起的腹瀉。日本雙叉桿菌研究中心的研究結果顯示,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而治療無效的腹瀉患者,在連續服食乳酸菌之後,不但有效治療腹瀉,更大幅減少患者腸道內的有害菌數量。
《延伸閱讀》
《益生菌是最好的藥 重新認識益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