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長期病患有抑鬱】【互相體諒很重要】

近日發生的倫常慘劇,及一直很多的長期病患者輕生個案,很多人都為他們傷心,長期病患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的不同程度壓力,日積月慮,如得不到正確渠道宣洩或家人體諒,可能不勝負荷讓成慘劇。

 

【30%長期病患有抑鬱】

衞生署數字顯示,香港70%以上長者有一種或以上長期病。

長期病患人士,一直飽受疾病煎熬,容易產生絕望「無得醫」、自責「覺得自己什麼都做唔到」等負面情緒問題。早前有報道指出30%長期病患者有抑鬱症,所以除了關注病人要面對的疾病,也要注意病人的心理健康及情緒。

患者及照顧者均可能面對的壓力:

『患者本身』

  • 為控制病情,長期接受治療及服藥,承受相關經濟負擔。
  • 失去健康及獨立自主能力使患者感到哀傷,亦擔心病情惡化/復發。
  • 會因治療後未見預期的成效感到灰心及沮喪,覺得自己「失敗」「無用」。
  • 角色轉變,例如由照顧者變成被照顧的人,可令家庭/婚姻關係受影響。
  • 感受不到他人能真正瞭解及體諒自己,逐漸與人疏離、變得孤立。

『照顧者本身』

  • 肩負照顧患者日常起居生活負任增加,例如洗澡、三餐、準時服藥等…
  • 患者家人及照顧者也會因擔心患者病情及治療進展,致身心疲累,容易產生「心力交瘁」的狀態。
  • 由於忙於照顧的工作而被迫減少或放棄個人娛樂及與朋友相處的時間,削弱了親友的支援。
  • 因要面對和處理病患者的情緒及行為問題,倍感壓力。

 

【紓緩壓力方法】

  1. 增加認識: 患者及家人應積極及主動瞭解疾病,避免因誤解而產生不必要的焦慮。
  2. 樂觀態度: 正面思想及樂觀的態度可推動患者積極配合治療,亦可激發患者主動調節生活習慣的動力(例如: 戒煙、戒酒、戒吃肥膩食物等); 患者宜多參與日常自理工作,增強自我照顧能力。
  3. 健康生活: 改善及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保持穩定而有規律的睡眠習慣) (適量運動) (飲食均衡)
  4. 關懷互勉: 社交生活可幫助增加自信心、減低抑鬱情緒及增強樂觀的態度。即使患病也不應孤立自己,要坦然接受親友的關懷和慰問,多與病友交流療養心得,互相勉勵及支持。
  5. 身心鬆弛: 鬆弛運動如深呼吸練習、肌肉鬆強練習,耍太極、聽音樂等,都有助擺脫因緊張帶來的惡性循環。
  6. 尋求協肋: 現時有不少組織及機構均有向長期病患者及其家屬或照顧者提供各類型的服務和支援,當有需要時可向就近的長者中心查詢。
  7. 可試服益生菌: 研究證明腸道健康影響情緒,益生菌有效抑制腸道惡菌,改善壓力及情緒。

 

相關資料:

https://www.elderly.gov.hk/tc_chi/healthy_ageing/mental_health/coping_with_chronic_illness.html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50202/00410_0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