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邊常有嗡嗡聲? 新療法3星期改善「 耳鳴 」– 耳鳴貼

耳鳴

耳邊常有嗡嗡聲? 新療法3星期改善「 耳鳴 」– 耳鳴貼

明明室內沒有蚊子,你卻經常聽到嗡嗡聲,好像有隱形的蚊子在耳邊飛來飛去?又或是沒有開著任何機器,卻會聽到滴滴聲、嘶嘶聲?如果你持續聽到這類單調、機械而無意義的噪音,那麼便可能是有「 耳鳴 」症狀!

耳鳴 – 的學名是「Tinnitus」,在拉丁文中意指「鈴聲」。它雖不是疾病,卻是一種令人有苦説不出的病徵。根據2013年的統計,本港有一成七的人受不同程度的耳鳴困擾。又因為耳鼻相通,所以耳鳴不一定是耳朵出問題。雖然耳鳴神經機制尚未完全明瞭,但目前已知其有多種成因,最常見的成因包括:

 

耳朵病變,如耳垢或異物導致的耳道阻塞、耳道感染、中耳炎等;

聽覺神經退化(内耳),如因年長而退化,或長期處於高噪音環境下引起的噪音型聽力障礙

腦部腫瘤,使聽覺神經受壓

鼻腔疾病,如鼻咽癌、慢性鼻竇炎等

 

此外,心血管疾病、美尼爾氏綜合症(耳水不平衡)、情緒壓力甚至抑鬱症等都可能引起 – 耳鳴 。

 

耳鳴有兩類

目前耳鳴可分為自覺性耳鳴和他覺性耳鳴兩類症狀:

  • 自覺性耳鳴:最常見的症狀類型,耳鳴聲僅患者聽得到,產生原因或是因為聽覺傳導路徑中出現異常病變,如聽神經瘤、腦干血管硬化、大腦皮質疾病等。這類耳鳴聲因人而異,聲音或高頻或低頻都有可能。
  • 他覺性耳鳴:音源大多來自患者的耳內顱內,通常是血液流動聲、心跳脈搏聲、呼吸聲等生命活動的聲音。除了患者本身能夠聽到,他人也可用儀器或者親耳聽到這種耳鳴聲,屬於較為少見的類型。

耳鳴 – 成因如此複雜,而耳内噪音又令人煩躁、焦慮,往往在患病初期便給患者造成情緒負擔甚至失眠,而巨大的心理壓力又會再加重耳鳴症狀,形成惡性循環。其實,一般人患上的急性耳鳴通常於6個月内便能痊愈,只有少數會演變成慢性耳鳴。因此,耳鳴患者不必過度恐慌或灰心,應該配合醫生一起耐心尋找背後的病因,積極治療、調節身心。

 

減耳鳴的簡單新方法

耳鳴

目前醫學界對耳鳴的治療方法包括:内科藥物、認知行為療法、聲音治療/訓練器、耳鳴遮蔽器、針灸等。這些療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減輕耳鳴感覺,但其中藥物治療對超過6個月的慢性耳鳴效果並不顯著,而其他療法也並不能使耳鳴完全消失。如果使用耳鳴遮蔽器更僅有暫時遮蔽耳鳴的效果,摘下遮蔽器後可能會感到耳鳴加重。不過,近年瑞典研發出一款新型耳鳴貼,只需貼在耳後顱骨位置,就能在3星期療程減輕耳鳴,並能保持長遠效果!

耳鳴貼

研究人員發現,耳鳴出現時,耳内的神經系統呈紊亂狀態,造成耳腔内水分子序列不穩。而耳膜貼片包含專利的光柵/透鏡,透過上方的幾何形狀折射光線,將自然光線變為穩定一致,並帶有更高強量及磁場,效果有如激光,這些光線能改善使耳腔水分子的排列,從而令聽覺神經內的訊號恢復正常,減輕耳鳴。

更有2項於瑞典進行的實驗研究證明,100多名受耳鳴困擾人士在使用「 耳鳴貼 」治療3星期之後,有超過一半患者表示耳鳴情況有所改善。因此,飽受耳鳴困擾的患者,或許可以考慮用耳膜貼片減緩耳鳴的痛苦!

×